重要提醒

05/02五月份伙食費!05/09-05/10二段考

2015年7月4日 星期六

說故事的競爭力

洪蘭:說故事的競爭力
講故事最大的好處是跟孩子的關係變好了

澳門大學的教務長彭執中教授出了一本教父母如何講故事的好書,裡面有很多很好的經驗可以借鏡,例如他知道品德教養的黃金時間是五到十二歲,所以他每天再忙,都要留點時間講故事給孩子聽,等孩子睡著之後再去忙別的事。一開始時,他像很多父母一樣,不知從何講起,尤其他年輕時非常害羞,有嚴重的口吃,心中有話都說不出來了,更何況去編故事?但是幾年講下來,不但口吃不見了,現在反而可以隨時上台去演講,他說這是他從來沒有想到的附帶好處(fringe benefit)。
他女兒的個性倔強,如果硬碰硬時,女兒會用頭去撞牆來傷害自己,所以只能用軟的。他女兒不肯刷牙,怎麼說就是不肯時,他沒有像別的父母一樣,一個抓頭、一個撬開孩子的嘴巴,強迫她刷。他先帶女兒去買一把她喜歡的牙刷,然後他扮肥熊唱「刷牙歌」:向上刷,向下刷,不可亂七八糟刷……肥熊唱完了,肥鵝唱,肥貓唱……一直唱到孩子把牙刷完。就這樣,孩子慢慢養成刷牙的習慣了。

講故事最大的好處是他跟孩子的關係變好了。當孩子行為有缺失時,他不再像以前一樣責罵她,他會利用晚上講故事的時間,把白天發生的事用肥熊做主角,讓孩子知道為什麼那些行為是不對的。人通常不喜歡被指責,孩子一聽到「你」,他的防禦機制立刻活化起來,開始準備跟你頂嘴。但是因為是肥熊在犯錯,孩子不覺得他要替肥熊辯護,就安靜把道理聽進去了。下次要做同樣行為時,他會告誡自己:「我不要像肥熊一樣。」就不做了。
他的女兒每天聽故事,想像力增加了很多,作文開始言之有物,後來代表學校去參加作文比賽。在女兒進小學後,他開始跟女兒一起編故事,在不知不覺中,把中國傳統的價值觀教給了女兒。因為編故事,女兒的口才也大幅進步,代表學校參加了演講比賽。
哈佛大學語言教育學家凱瑟琳.史諾(Catherine Snow)教授說:「五歲時會說故事的孩子,四年級時學業表現好,因為說故事用到的組織能力、詞彙、想像力和前後的連貫性,這些都是語文能力的指標。說故事的人不但要把故事內容忠實的傳遞出去(記憶力),還要解釋故事內容,誰是好人、誰是壞人,還要加上自己的生活經驗,它動用到了所有學習所需要用到的認知能力,所以後來學業表現好。」
閱讀幫助我們用別人沒有想到的方法、看到別人沒有看到的東西、想到別人沒有想到的東西,這其實就是創造力。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(OECD)「學生基礎讀寫能力國際研究計畫」的總監安德里亞斯.施萊歇爾(Andreasb Schleicher)說「讀寫能力是二十一世紀知識社會的共同貨幣,它決定國家的競爭力」。

講故事給孩子聽、跟孩子一起編故事,不但增加孩子的學習能力、替國家培養競爭力,也替自己帶來很多的天倫之樂,何樂而不為呢?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